预发现象分析
|
原 因
|
改善措施
|
泡粒结块
|
1.原粒涂层剂太少
|
原粒增拌涂层剂
|
2.原料内有细粉
|
使用粒度均匀之原料
|
3.蒸汽压力太高
|
调低蒸汽压力,加减压阀
|
4.发泡温度高
|
调低发泡桶内温度
|
5.蒸汽含水太多
|
蒸汽管路加疏水器
|
6.发泡桶底部冷凝水排放不畅
|
发泡机冷凝排放管线通畅
|
7.加料速度慢,桶内滞留时间长
|
增加加料速度
|
8.原粒过期,倍率不足
|
用做发低倍率料
|
预发泡粒潮湿
|
1.蒸汽太潮湿
|
蒸汽管路保温,设疏水器
|
2.预发机顶盖通风不良
|
改进蒸汽逸散风管
|
3.预发机保温不良
|
加强发泡机保温
|
泡粒受缩
|
1.预发倍率太高
|
根据不同类别确定发泡倍率
|
2.蒸汽压力太高,温度高
|
用二次发泡未获得较高倍率,调整降低蒸汽压力
|
3.天气特冷或温度太低
|
空气温度低,增设流化床或用热风送料
|
4.泡粒在发泡桶内部滞留时间过长进料太少
|
增加进料速度或适当调低泡粒出口档板
|
倍率不稳定
|
1.进料速度不匀
|
原料湿,晾干,疏通螺杆送料系统
|
2.蒸汽压力不稳定
|
检查蒸汽管线,增加减压阀稳定蒸汽压力
|
3.新旧原料,不同料别掺和
|
尽量使用同种同批原料
|
预发工程有未
发粒子团出现
|
1.发泡机清理门未关死
|
关紧底部清理门
|
2.发泡机搅拌速度太快
|
合理调低搅拌速度
|
3.进料速度太快
|
合理调低进料速度
|
4.发泡温度偏低
|
合理调高发泡温度
|
P料多次发泡倍率低
|
1.原料发泡剂含量偏低
|
更换原料
|
|
|
|
加工成型问题
|
原 因
|
改善措施
|
结合性不良
|
1. 加热时间不够
|
延长加热时间
|
|
2. 蒸汽过热,压力过高
|
改过热蒸汽为饱和蒸汽降低蒸汽压力
|
|
3. 泡粒圆熟时间太长
|
缩短圆熟时间在24小时内
|
|
4. 泡粒水份太高
|
吹风晾干或热风吹干;适当延长圆熟时间
|
|
5. 蒸汽压力太低
|
适当调高蒸汽压力
|
|
6. 涂层剂太多
|
更换原料
|
|
7.1 模具蒸汽孔太少
|
增加模具蒸汽孔
|
|
7.2 模具蒸汽孔堵塞
|
模具蒸汽孔堵塞,则疏通
|
|
7.3 长久使用未清理
|
模具蒸汽室是否积垢,清理
|
|
7.4 模具密封不够,漏气
|
模具密封更换密封条
|
|
8. 合模间距太大
|
选适用之原料,减少合模空间
|
脱模不良
|
1. 加热太久,粘模
|
缩短加热时间
|
|
2. 温度太高
|
降低蒸汽压力
|
|
3. 冷却不够
|
增加冷却水量,延长冷却时间
|
|
4. 模具不良
|
增加脱模斜度
|
|
4.1 脱模斜度不足
|
提高型芯,模具表面光洁度
|
|
4.2 型芯,膜表面粗糙
|
如有条件可进行涂铁氟层
|
|
4.3 顶杆布置不当
|
顶杆布置合理,用力平衡
|
|
4.4 模具蒸汽孔受损,粘膜
|
更换蒸汽孔
|
|
5. 空气压力不足
|
检查压缩空气压力,并调整
|
成型品重量不均
|
1. 同料别不同规格料混用
|
尽量使用同批同规格之原粒
|
|
2. 预发泡倍率不均
|
调整发泡条件,使倍率稳定
|
|
3. 粒度不均
|
使用粒度均匀之原料
|
成型品表面收缩
|
1.加热太久,温度太高,烧伤
|
降低蒸汽压力,缩短加热时间
|
|
2.冷却太快,水伤
|
提高冷却水水温
|
|
|
减少冷却水量
|
|
|
延长冷却时间
|
|
|
尽量以真空冷却为主,水冷为辅
|
|
3.进料不足或不均
|
合理布置料仓位置
|
|
|
检查料仓是否受堵
|
|
|
提高进料压力,延长进料时间
|
|
|
增加模具合模间隙
|
|
|
改用较小粒度原料
|
|
4.锁模力不够,模具密封向加热突然泄漏
|
调整模腔压力低于销模力
|
|
5.泡粒圆熟时间不足
|
延长圆熟时间
|
|
6.发泡倍率太大
|
调整发泡倍率
|
板材收缩
|
1.圆熟化时间过长/和不足
|
缩短熟化时间/延长熟化时间
|
|
2.预发泡方法不当
|
多次发泡之间间隔,应为4小时左右
|
|
3.蒸汽加热压力太高,烧太熟
|
降低加热蒸汽压力,防止过热
|
|
4.泡粒密度太低
|
增加泡粒密度
|
成型品边缘有正边
|
1.模具间距太大或紧密度不够
|
调整间距,检查模具
|
|
2.粒度不匀
|
使用粒度较均匀之原粒
|
|
3.模具安装不当
|
调整模具
|
成型品膨胀或变形
|
1.泡粒圆熟不足
|
延长圆熟时间
|
|
2.发泡倍率太大
|
调整发泡倍率
|
|
3.加热不均
|
检查模具蒸汽孔
|
|
4.冷却不足或不均
|
增加冷却时间,检查冷却孔分布,增加冷却水量
|
|
5.环境温度低
|
减少与冷空气接触时间,设烘房
|
|